
嚴新平博士,男,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輪機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帶頭人;武漢理工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水路公路交通控制與裝備教育部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船舶動力工程運用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59年7月生于江西蓮花縣。1982年畢業于武漢水運工程學院船舶機械專業,獲工學學士;1987年5月畢業于武漢水運工程學院船機修造工程專業,獲工學碩士專業;1997年11月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專業,獲工學博士。1987-至今在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任教,先后從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輪機工程、智能交通工程等學科的教學科研活動,開展摩擦學、動力機械監測診斷、智能交通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后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以及中國航海學會科技二等獎多項。
1989年獲湖北省青年科技精英和新長征突擊手稱號;1992年選拔為國家教委科技委交通運輸學科組的青年學術骨干;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獲得武漢市晨光計劃人才基金的資助;1996年首批入選交通部跨世紀優秀專業技術人才計劃;1998年遴選為交通部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2003年獲得國家教育部“萬千骨干教師計劃”優秀教師。先后赴芬蘭、印度、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挪威、瑞典、荷蘭、新加坡、日本等國參加學術會議,1997年11-12月應英國皇家學會邀請,赴英國進行學術訪問。
主編教材2部,著作3部,在國內外雜志和會議論文集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80多篇。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上作大會或邀請報告10多次。
梅雪松 ,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智能機器人重點實驗室主任
西安交通大學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院長
主要研究方向:
1)智能制造和機器人; 2)激光精密加工理論與方法研究。
教育經歷:
1991年6月獲西安交通大學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3年曾多次赴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日本京都大學進行訪問和學術交流。
工作經歷:
1985年至1987年在武漢水運工程學院任助教;1991年至今在西安交通大學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導
?“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智能工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家組成員
?國家十二五863計劃先進制造領域專家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器人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自動化學會制造系統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機械工程學報》編委
?歷任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系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副處長
?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院務委員會主任等職
程韜波,博士,研究員。1964年生,湖北武漢人。1988年獲武漢鋼鐵學院工業自動化專業碩士學位,1998年獲華南理工大學機電工程系焊接專業博士學位。現任廣東省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長,主要學術帶頭人,廣東省現代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現代控制與光機電技術公共實驗室主任,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博士研究生校外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
◆研究方向:
控制工程與科學、控制工程、電氣工程
◆代表性成果和榮譽:
近年來,主持國家、省、市、區攻關課題多項;作為第一完成人取得國際先進水平科技成果3項,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2項;發表論文60多篇;申請專利55件(PCT專利2件,美國專利2件,發明專利27件),獲得授權專利24件;登記軟件著作權4項。
作為編審委員出版《“數控一代”案例集(廣東卷)》1部;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廣東省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主要學術及社會兼職:
國務院特殊津貼榮譽專家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精密機械分會理事
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廣東省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廣東省測量控制技術與裝備應用促進會副理事長
廣州市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
中文核心期刊《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編委
《自動化與信息工程》主編
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校外導師
沈陽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校外導師
朱巖,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于1994年獲得清華大學核能及熱能利用專業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清華大學核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博士學位,2000年至2002年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完成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網絡行為與網絡經濟、電子商務、信任管理、醫療管理等。講授課程包括信息系統(MBA)、信息管理(MBA /EMBA)、企業資源規劃(MBA)、信息管理導論(本科),其中信息管理導論被評為清華大學精品課程。
主持并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以及SIEMENS、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調研項目。曾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合作出版論著《企業資源規劃》(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管理信息系統》(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并開發了多個中國企業案例。曾獲得中國石油化工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中國商務部,最佳案例獎(2006)”,“中國信息協會,最佳論文獎(2006)”,“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005)”,“中國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國家獎學基金獎(2002)”,“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1)”。
曾于2002年7月至8月在香港中文大學做訪問學者,2003年7月至2004年1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做訪問學者,2004年1月至7月在美國朗塞爾利爾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
曹廣忠,教授,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深圳市優秀教師,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深圳大學優秀學者。最終學位: 博士
1. 2000-至今,深圳大學,副教授/教授(2004-),深圳電磁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深圳物聯網應用產業服務平臺主任、深圳大學自動化研究所所長、深大-美TI DSP聯合實驗室主任、深大-美MICROCHIP聯合實驗室主任
2. 2016,美國MIT高級訪問學者
3. 2001、2003、2005,英國UCLAN高級訪問學者
4. 1998-2000,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控制工程專業,博士后研究員
5. 1996-1998,西安交通大學,講師、破格副教授
主持國家、省部、市科研項目以及企業課題30余項,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國工程院重點咨詢項目等多項課題。主持主要的在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U1813212,可穿戴下肢康復運動輔助外骨骼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2019-2022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1677120,平面開關磁阻電機的無位置傳感器動子位置辨識與控制,2017-2020
李兵,男,漢族,教授、博導;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執行院長。
長期從事機器人機構學、宇航折展機構、并聯機器人及并聯運動裝備等方面研究,擔任深圳工業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生產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智能車與機器人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智能指揮與控制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科協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第一屆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體育用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深圳市微米納米學會副會長。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深圳市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近年來已累計培養博士后、博士生數名、碩士生百余名,近年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市級課題30余項。共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SCI學術論文7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實現了產業化應用,授權發明專利15項,出版專著1部,合著2部。多次擔任國際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專題分會主席;多次做國際會議大會報告、特邀報告。
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6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7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5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8
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杰出校友,2017
深圳市鵬城學者, 2017
鄧延潔,1963年3月出生,湖北沙市人,中共黨員,大連海事大學博士研究生,成績優異的高級工程師,現任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全國集裝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集裝箱運輸智能化技術行業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專家委員。鄧延潔長期從事水運、物流、多式聯運以及集裝箱標準化等科研工作,近年來主持和參加了30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獲得中國航海科技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中國水運工程優秀咨詢成果二等獎1項,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1]
近年來,主持和參加的科研項目有: 現代物流關鍵技術標準研究及應用示范、南京長江航運物流中心規劃、國家集裝箱海鐵聯運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長江集裝箱運輸系統優化與相關技術研究、三峽庫區樞紐港經濟圈物流服務示范工程、港口綠色物流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集裝箱電子標簽開發與應用、長江水上危險貨物集裝箱運輸自動監測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復雜環境下高堆疊集裝箱自動識別方法與技術、京張奧物流產業園發展規劃、潛江現代物流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和重慶水路集裝箱運輸發展戰略等。參加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西部交通建設科技發展規劃以及公路水路交通運輸“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
李學金,男,1966年5月出生,黑龍江人。天津大學物理電子學博士,深圳大學科學研究處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千百十”人才省級培養對象,香港科技大學訪問學者。深圳市傳感器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協理副校長兼科研處處長。學術兼職
《傳感技術學報》編委;教育部全國高校傳感器技術研究會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微納器件與系統技術學會理事。廣東省光學學會理事;深圳市博士后聯誼會理事。深圳市南山區LED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
科研情況
在長期從事光纖傳感器的研究工作,已經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16篇被SCI/EI收錄。
項目情況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各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主持深圳市級科研項目3項。
教學情況
主講過的課程有《數字電路》,《電子技術》,《傳感器技術》,《傳感器實驗》,《固體電子器件》, 《普通物理實驗》, 《大學物理實驗》等。
獲獎情況
“珀爾帖效應演示儀”獲教育部工科物理課程指導委員會三等獎,“政府公共關系多媒體課件組合教學”獲廣東省“三等獎”(第二完成人)。2010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一項;2009年獲得“深圳市創新獎”一項;2008年獲得全國信息光學與光子器件學術會議優秀論文二等獎一項;1998年獲教育部工科物理課程指導委員會三等獎一項;2000年獲深圳市科協論文表彰獎一項;1998年獲得“深圳市優秀教師”稱號。2008年獲得“深圳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學術兼職
《傳感技術學報》編委;教育部全國高校傳感器技術研究會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微納器件與系統技術學會理事。廣東省光學學會理事;深圳市博士后聯誼會理事。深圳市南山區LED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
科研情況
在長期從事光纖傳感器的研究工作,已經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16篇被SCI/EI收錄。
專利情況
獲得授權專利2項,申請中的發明專利4項。
出版著作
主編出版教材一部。
項目情況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各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主持深圳市級科研項目3項。
教學情況
主講過的課程有《數字電路》,《電子技術》,《傳感器技術》,《傳感器實驗》,《固體電子器件》, 《普通物理實驗》, 《大學物理實驗》等。
獲獎情況
“珀爾帖效應演示儀”獲教育部工科物理課程指導委員會三等獎,“政府公共關系多媒體課件組合教學”獲廣東省“三等獎”(第二完成人)。2010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一項;2009年獲得“深圳市創新獎”一項;2008年獲得全國信息光學與光子器件學術會議優秀論文二等獎一項;1998年獲教育部工科物理課程指導委員會三等獎一項;2000年獲深圳市科協論文表彰獎一項;1998年獲得“深圳市優秀教師”稱號。2008年獲得“深圳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戚銘堯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8年8月-2019年8月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訪問教授
2013年6月至今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博士生導師
2009年12月至今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副教授
2006年8月-2009年11月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講師
2004年8月-2006年6月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博士后
1996年7月-1999年8月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 助教
教育經歷:
2004年6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6年7月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航空攝影測量專業獲學士學位
主要致力于物流系統的建模、優化、仿真與信息化研究,包括物流網絡規劃、車輛路徑規劃,智能倉儲系統、物流機器人系統、企業物流系統、物流大數據分析等。
在物流網絡分析與車輛路徑規劃方面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地市級科技項目三項。在物流信息化方面,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三項、廣東省部產學研合作項目一項。承擔了多家大型企業或政府部門的物流運作優化、物流信息化、物流園區規劃等方面的橫向課題,如華為海思、唯品會、南方電網、中國移動、中國石油、威豹金融押運等。
在國內首次開設《物流地理信息系統》課程,同時講授《物流信息技術》、《管理信息系統》等專業課程。
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Computers & IE等專業重點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主編教材一部,合作出版專著4部。擔任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交通物流國際會議T-LOG技術委員會委員。2009年被認定為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
主要科研項目:
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區域遙感協同監測應急服務體系”,2016-201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考慮系統彈性的服務網絡魯棒優化研究”,2018-202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不確定條件下移動設施路徑問題的時空優化研究”,2013-201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基于時間地理學的城市物流配送時空優化分析”,2008-2010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集裝箱供應鏈服務平臺研發與應用,2014-2015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移動電子商務總體體系架構和標準規范研究,2010-2013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基于RFID技術的智能集裝箱及其公共服務系統開發,2007-2010
廣東省部產學研項目:基于物聯網的制造業供應鏈一體化管理及行業應用研究,2011-2013
深圳市基礎研究(學科布局)項目:物流末端配送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2017-2020
深圳市科技研發計劃項目:卡車車聯網與物流電子交易平臺關鍵技術與應用,2013-2015
東莞市科技計劃項目:多點循環取貨及綜合服務信息平臺技術在現代檢驗服務業中的應用,2011-2013
張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業務發展部主任,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工業互聯網標識技術研究、平臺建設和應用推廣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質檢總局重大課題,參與編寫多本技術書籍的編寫,曾獲得部級科研項目一等獎2項、獲得發明專利5項、制定國家標準10多項。
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組織實施《射頻識別技術(RFID)編碼標準研究與制定》、《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等重大課題,《物聯網標識體系》系列國家標準的起草人,擁有信息化建設經驗和管理實踐,參與編寫多本技術書籍的編寫,曾獲得部級科研項目一等獎2項、獲得發明專利5項、制定國家標準10多項。
楊清宇,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寬誠育才獎獲得者,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渤海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陜西省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IEEE會員,中國自動化學會系統仿真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自動化學會TCCT控制理論與應用教育工作組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仿真學會教育與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陜西省自動化學會過程控制與儀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智慧物聯網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學生科技創新指導中心指導專家。曾任電信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黨委組織部副部長。
教學科研總體情況: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智能電網能源優化調度與交易決策、智能電網綜合安全與隱私保護、故障診斷與智能運維、工業智能控制等。近年來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和校企合作等科研項目20余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5項。發表SCI/EI檢索學術論文7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項,獲得軟件著作權2項。主持校教改項目2項,出版教材7部。
教學科研獲獎情況:獲陜西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中國自動化學會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陜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陜西省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西安交通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教學成果特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指導學生獲得“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等多項科技競賽獎勵。
馬鐵華,博士,教授,博導。現任中北大學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副院長,民盟中北大學總支主委。1996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并獲工學博士學位。是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科協高層次人才庫山西省首批入庫專家,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科協組專家,國家和山西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動態測控與智能儀器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研究成果:
先后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以及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國防預研重大項目,國防預研基金,山西省基礎研究重點項目,總裝預研項目和航天部橫向課題等20多項。其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國防、航天、車船和油井等領域。其中獲獎科研成果有: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國家發明專利7項。發表學術論文98篇。已培養指導博士研究生13 名,畢業4 名。培養指導碩士研究生76名,畢業53名。 作為學科帶頭人所帶領的“動態測控與智能儀器”學術團隊是山西省科技創新團隊,先后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其他省部級獎項9項;已批準國家發明專利16項,正受理的國家發明專利21項;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80余篇。
吳宗澤博士,廣東工業大學百人計劃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廣東省“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廣東省離散制造知識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物聯網信息技術省部院產學研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全球智能集裝箱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自動化學會理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編委和Journal of Robotics and Control編委。
1999年、2002年和2005年在西安交通大學分別獲得工學學士、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2006年進入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2016年調入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主要從事物聯網、智能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
2003年獲得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學者”(2003年亞太區僅27名);2005年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優秀研究生標兵;2006年獲得“陜西省優秀共產黨員”。2009年獲得華南理工大學優秀科技特派員。2008年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8完成人),2012年獲得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第5完成人)。2013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7完成人)和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第2完成人)。2014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1完成人)、2017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完成人)、2018年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第5完成人)。
先后主持承擔科研項目40余項,包括國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重大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工信部電子發展基金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2項、國家973子課題1項。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EI索引38篇,SCI索引27篇;申請發明專利59項,授權32項,申請海外專利5件;獲得軟件著作權5項,參與制定2項國家標準。
加強與產業結合:在智能制造方面,作為2家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博創和中榮)的技術負責人,參與研制的2個工業云平臺(中和“塑云”和前海信息“沖鍛云”)入選廣東省工業互聯網資源池;在物聯網方面,負責主持研發的全球物流裝備監控大數據分析及運營平臺(ONECONN)、物流裝備智能傳感網系統、中國移動智能終端池系統、中國電信多方視頻通系統、中集集團罐箱衛士系統等10余個系統上線運行。
余浩教授現擔任深圳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創院副院長(長聘教授),南科大—ARM中國/中興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余浩教授于2017年6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學。余浩教授是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三等獎獲得者。余浩教授長期從事高性能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在相關領域有超過20年的科研積累(>30次 28nm-180nm流片),研究水平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余教授在高性能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芯片,太赫茲通訊芯片,DNA傳感器芯片)領域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是該領域的國際著名專家。
余浩教授累計發表259篇論文(IEEE/ACM核心期刊88篇及會議論文170 篇,引用近3500次),如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 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ircuits, IEEE Tra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等。余浩教授有3D-IC多核設計論文獲得2010年國際計算機協會(ACM-TODAES)最佳論文獎, DNA測序芯片設計論文獲得2018年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協會(IEEE-BioCAS)最佳論文獎,高速太赫茲互連工作獲2009年國際半導體工業聯合會(SRC)創新發明獎,同時余浩教授領導的團隊項目“面向邊緣計算的深度學習芯片的關鍵技術開發”獲得2019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及2018年科技部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其研究成果多次被在線技術雜志報道,并獲得多項政府資助及企業項目(企業包括華為,騰訊,中興,華大基因等)。
余浩教授的學術工作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擔任IEEE電路系統(CAS)方向的杰出宣講人(2017-2018),及國際知名期刊編輯/副編輯(IEEE/ACM/Nature/Elsevier):Nature (Sci Reports),IEEE (Trans BioCAS) ,ACM (Trans Embedded Computing)副主編, Elsevier (Microelectronics Journal)總副主編。擔任國際電路系統會議技術委員會成員:IEEE-CICC/ASSCC/ICCAD/DAC/DATE等。 他在國際大會主題報告3次,受邀報告大于50次(IEEE-IMS,IEEE-ISCAS等)。共編寫了8部英文專著(1本電路設計AMAZON前100名暢銷書),獲得專利授權20項。指導畢業9名博士生(例如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助理教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阿里/華為/騰訊實驗室主任工程師等)。
業于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學院,獲博士學位。從事規劃設計行業23年,在城市交通和市政規劃領域具有扎實 的理論和豐富的經驗。主持或參與的二十余個項目獲國家、省、市獎項,在規劃類期刊和重要學術會議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在2017年和2019年分別出版了《公路口岸規劃設計》和《綜合管廊規劃關鍵問題》兩本學術專著。
鄧軍 監事會主席/總規劃師
監事會主席
公司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
國家注冊咨詢工程師
專業成就
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建設創新實踐,201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特等獎。
東莞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基礎設施規劃,2013年度廣東省優秀工程咨詢一等獎。
東莞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城鄉總體規劃,2013年度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二等獎、2013年度廣東省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
十堰市申報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實施方案, 2015年度湖北省優秀城鄉規劃二等獎。
華僑城總部城區總體規劃修編(2016-2025),2017年度廣東省城鄉規劃二等獎。
張昊,男,博士,廣東省科學院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廣州中浩控制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主要研究方向為自動化控制理論及應用。
李祥山 1965 年出生, 1987 年畢業于沈陽工業學院機械工程系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專業,本科學歷,工程師。1987 年至 1994 年于國營 247 廠金工工藝處任技術員、工程師。1994 年至 1995 年在太原東方物流設備總廠任工程師,1995年至 2000 年在太原東方物流設備有限公司任總經理,2000 年至 2001 年任山西東方智能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2001 年至今擔任山西東杰智能物流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張義,深圳市前景科技創新系統研究院院長、深圳市前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城市大學EMBA、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工業研究院創新創業專家、龍華新區創新創業導師。在深圳市前景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成立十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大量企業創新服務項目案例,為深圳市高科技企業及各級政府部門提供了政策、規劃、發展戰略、商業模式等一系列創新服務和咨詢。在國際貨運領域具有豐富經驗,曾組織完成了國際航運產業鏈系列報告和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現負責中集科技戰略發展規劃及投融資管理。
黎志文
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副總監 高工
全國物流信息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67)專家委員
1994年3月開始從事標準化相關研究工作,在物品編碼、物聯網等業務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科技成果及重大獎項。近年來作為項目主持或負責人完成了廣東省地方標準《物流園區公共信息平臺通用規范》系列標準、深圳經濟特區技術規范《中藥處方與中藥調劑規范》和《中藥飲片與中藥方劑編碼規則》系列標準、國家衛生部行業標準《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功能規范》和《院前醫療急救基本數據集》、國家標準《電子政務標準化指南——第3部分 網絡技術》、國家標準《中藥編碼規則及編碼》、國家標準《中藥在供應鏈管理中的編碼與表示》、ISO國際標準《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Coding system of Chinese medicines》和《Coding Rules for Chinese Medicin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制定工作,同時完成了十多項標準化科研課題與項目研究。
董事CEO 周受欽 博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員;
?中集集團智能技術總工程師,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CEO,深圳星基裝備物聯技術工程實驗室主任,廣東省智能集裝箱工程技術中心主任;
?西安交大PhD、 Queensland U. of T 博士后、Australia ARC 博士后、清華大學EMBA;
?2005年7月回國到中集集團創建智能安全集裝箱項目組技術團隊,專職從事智能安全集裝箱、交通運輸裝備智能化、全球移動互聯網、工業物聯網領域的研發與產業應用工作;
?2009首批深圳(國家級)專業技術領軍人才, 2012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 2015廣東省特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主持制訂國際標準1項,國家標準3項;
?主持國家863重點項目、科技支撐重點項目、累計主持的項目總研究經費超過一億元。
嚴新平博士,男,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輪機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帶頭人;武漢理工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水路公路交通控制與裝備教育部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船舶動力工程運用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59年7月生于江西蓮花縣。1982年畢業于武漢水運工程學院船舶機械專業,獲工學學士;1987年5月畢業于武漢水運工程學院船機修造工程專業,獲工學碩士專業;1997年11月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專業,獲工學博士。1987-至今在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任教,先后從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輪機工程、智能交通工程等學科的教學科研活動,開展摩擦學、動力機械監測診斷、智能交通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后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以及中國航海學會科技二等獎多項。
1989年獲湖北省青年科技精英和新長征突擊手稱號;1992年選拔為國家教委科技委交通運輸學科組的青年學術骨干;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獲得武漢市晨光計劃人才基金的資助;1996年首批入選交通部跨世紀優秀專業技術人才計劃;1998年遴選為交通部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2003年獲得國家教育部“萬千骨干教師計劃”優秀教師。先后赴芬蘭、印度、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挪威、瑞典、荷蘭、新加坡、日本等國參加學術會議,1997年11-12月應英國皇家學會邀請,赴英國進行學術訪問。
主編教材2部,著作3部,在國內外雜志和會議論文集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80多篇。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上作大會或邀請報告10多次。
梅雪松 ,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智能機器人重點實驗室主任
西安交通大學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院長
主要研究方向:
1)智能制造和機器人; 2)激光精密加工理論與方法研究。
教育經歷:
1991年6月獲西安交通大學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3年曾多次赴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日本京都大學進行訪問和學術交流。
工作經歷:
1985年至1987年在武漢水運工程學院任助教;1991年至今在西安交通大學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導
?“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智能工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家組成員
?國家十二五863計劃先進制造領域專家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器人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自動化學會制造系統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機械工程學報》編委
?歷任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系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副處長
?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院務委員會主任等職
程韜波,博士,研究員。1964年生,湖北武漢人。1988年獲武漢鋼鐵學院工業自動化專業碩士學位,1998年獲華南理工大學機電工程系焊接專業博士學位。現任廣東省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長,主要學術帶頭人,廣東省現代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現代控制與光機電技術公共實驗室主任,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博士研究生校外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
◆研究方向:
控制工程與科學、控制工程、電氣工程
◆代表性成果和榮譽:
近年來,主持國家、省、市、區攻關課題多項;作為第一完成人取得國際先進水平科技成果3項,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2項;發表論文60多篇;申請專利55件(PCT專利2件,美國專利2件,發明專利27件),獲得授權專利24件;登記軟件著作權4項。
作為編審委員出版《“數控一代”案例集(廣東卷)》1部;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廣東省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主要學術及社會兼職:
國務院特殊津貼榮譽專家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精密機械分會理事
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廣東省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廣東省測量控制技術與裝備應用促進會副理事長
廣州市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
中文核心期刊《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編委
《自動化與信息工程》主編
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校外導師
沈陽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校外導師
朱巖,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于1994年獲得清華大學核能及熱能利用專業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清華大學核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博士學位,2000年至2002年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完成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網絡行為與網絡經濟、電子商務、信任管理、醫療管理等。講授課程包括信息系統(MBA)、信息管理(MBA /EMBA)、企業資源規劃(MBA)、信息管理導論(本科),其中信息管理導論被評為清華大學精品課程。
主持并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以及SIEMENS、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調研項目。曾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合作出版論著《企業資源規劃》(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管理信息系統》(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并開發了多個中國企業案例。曾獲得中國石油化工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中國商務部,最佳案例獎(2006)”,“中國信息協會,最佳論文獎(2006)”,“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005)”,“中國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國家獎學基金獎(2002)”,“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1)”。
曾于2002年7月至8月在香港中文大學做訪問學者,2003年7月至2004年1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做訪問學者,2004年1月至7月在美國朗塞爾利爾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
曹廣忠,教授,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深圳市優秀教師,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深圳大學優秀學者。最終學位: 博士
1. 2000-至今,深圳大學,副教授/教授(2004-),深圳電磁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深圳物聯網應用產業服務平臺主任、深圳大學自動化研究所所長、深大-美TI DSP聯合實驗室主任、深大-美MICROCHIP聯合實驗室主任
2. 2016,美國MIT高級訪問學者
3. 2001、2003、2005,英國UCLAN高級訪問學者
4. 1998-2000,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控制工程專業,博士后研究員
5. 1996-1998,西安交通大學,講師、破格副教授
主持國家、省部、市科研項目以及企業課題30余項,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國工程院重點咨詢項目等多項課題。主持主要的在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U1813212,可穿戴下肢康復運動輔助外骨骼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2019-2022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1677120,平面開關磁阻電機的無位置傳感器動子位置辨識與控制,2017-2020
李兵,男,漢族,教授、博導;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執行院長。
長期從事機器人機構學、宇航折展機構、并聯機器人及并聯運動裝備等方面研究,擔任深圳工業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生產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智能車與機器人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智能指揮與控制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科協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第一屆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體育用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深圳市微米納米學會副會長。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深圳市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近年來已累計培養博士后、博士生數名、碩士生百余名,近年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市級課題30余項。共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SCI學術論文7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實現了產業化應用,授權發明專利15項,出版專著1部,合著2部。多次擔任國際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專題分會主席;多次做國際會議大會報告、特邀報告。
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6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7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5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8
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杰出校友,2017
深圳市鵬城學者, 2017
鄧延潔,1963年3月出生,湖北沙市人,中共黨員,大連海事大學博士研究生,成績優異的高級工程師,現任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全國集裝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集裝箱運輸智能化技術行業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專家委員。鄧延潔長期從事水運、物流、多式聯運以及集裝箱標準化等科研工作,近年來主持和參加了30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獲得中國航海科技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中國水運工程優秀咨詢成果二等獎1項,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1]
近年來,主持和參加的科研項目有: 現代物流關鍵技術標準研究及應用示范、南京長江航運物流中心規劃、國家集裝箱海鐵聯運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長江集裝箱運輸系統優化與相關技術研究、三峽庫區樞紐港經濟圈物流服務示范工程、港口綠色物流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集裝箱電子標簽開發與應用、長江水上危險貨物集裝箱運輸自動監測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復雜環境下高堆疊集裝箱自動識別方法與技術、京張奧物流產業園發展規劃、潛江現代物流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和重慶水路集裝箱運輸發展戰略等。參加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西部交通建設科技發展規劃以及公路水路交通運輸“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
李學金,男,1966年5月出生,黑龍江人。天津大學物理電子學博士,深圳大學科學研究處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千百十”人才省級培養對象,香港科技大學訪問學者。深圳市傳感器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協理副校長兼科研處處長。學術兼職
《傳感技術學報》編委;教育部全國高校傳感器技術研究會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微納器件與系統技術學會理事。廣東省光學學會理事;深圳市博士后聯誼會理事。深圳市南山區LED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
科研情況
在長期從事光纖傳感器的研究工作,已經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16篇被SCI/EI收錄。
項目情況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各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主持深圳市級科研項目3項。
教學情況
主講過的課程有《數字電路》,《電子技術》,《傳感器技術》,《傳感器實驗》,《固體電子器件》, 《普通物理實驗》, 《大學物理實驗》等。
獲獎情況
“珀爾帖效應演示儀”獲教育部工科物理課程指導委員會三等獎,“政府公共關系多媒體課件組合教學”獲廣東省“三等獎”(第二完成人)。2010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一項;2009年獲得“深圳市創新獎”一項;2008年獲得全國信息光學與光子器件學術會議優秀論文二等獎一項;1998年獲教育部工科物理課程指導委員會三等獎一項;2000年獲深圳市科協論文表彰獎一項;1998年獲得“深圳市優秀教師”稱號。2008年獲得“深圳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學術兼職
《傳感技術學報》編委;教育部全國高校傳感器技術研究會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微納器件與系統技術學會理事。廣東省光學學會理事;深圳市博士后聯誼會理事。深圳市南山區LED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
科研情況
在長期從事光纖傳感器的研究工作,已經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16篇被SCI/EI收錄。
專利情況
獲得授權專利2項,申請中的發明專利4項。
出版著作
主編出版教材一部。
項目情況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各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主持深圳市級科研項目3項。
教學情況
主講過的課程有《數字電路》,《電子技術》,《傳感器技術》,《傳感器實驗》,《固體電子器件》, 《普通物理實驗》, 《大學物理實驗》等。
獲獎情況
“珀爾帖效應演示儀”獲教育部工科物理課程指導委員會三等獎,“政府公共關系多媒體課件組合教學”獲廣東省“三等獎”(第二完成人)。2010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一項;2009年獲得“深圳市創新獎”一項;2008年獲得全國信息光學與光子器件學術會議優秀論文二等獎一項;1998年獲教育部工科物理課程指導委員會三等獎一項;2000年獲深圳市科協論文表彰獎一項;1998年獲得“深圳市優秀教師”稱號。2008年獲得“深圳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戚銘堯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8年8月-2019年8月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訪問教授
2013年6月至今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博士生導師
2009年12月至今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副教授
2006年8月-2009年11月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講師
2004年8月-2006年6月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博士后
1996年7月-1999年8月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 助教
教育經歷:
2004年6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6年7月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航空攝影測量專業獲學士學位
主要致力于物流系統的建模、優化、仿真與信息化研究,包括物流網絡規劃、車輛路徑規劃,智能倉儲系統、物流機器人系統、企業物流系統、物流大數據分析等。
在物流網絡分析與車輛路徑規劃方面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地市級科技項目三項。在物流信息化方面,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三項、廣東省部產學研合作項目一項。承擔了多家大型企業或政府部門的物流運作優化、物流信息化、物流園區規劃等方面的橫向課題,如華為海思、唯品會、南方電網、中國移動、中國石油、威豹金融押運等。
在國內首次開設《物流地理信息系統》課程,同時講授《物流信息技術》、《管理信息系統》等專業課程。
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Computers & IE等專業重點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主編教材一部,合作出版專著4部。擔任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交通物流國際會議T-LOG技術委員會委員。2009年被認定為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
主要科研項目:
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區域遙感協同監測應急服務體系”,2016-201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考慮系統彈性的服務網絡魯棒優化研究”,2018-202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不確定條件下移動設施路徑問題的時空優化研究”,2013-201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基于時間地理學的城市物流配送時空優化分析”,2008-2010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集裝箱供應鏈服務平臺研發與應用,2014-2015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移動電子商務總體體系架構和標準規范研究,2010-2013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基于RFID技術的智能集裝箱及其公共服務系統開發,2007-2010
廣東省部產學研項目:基于物聯網的制造業供應鏈一體化管理及行業應用研究,2011-2013
深圳市基礎研究(學科布局)項目:物流末端配送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2017-2020
深圳市科技研發計劃項目:卡車車聯網與物流電子交易平臺關鍵技術與應用,2013-2015
東莞市科技計劃項目:多點循環取貨及綜合服務信息平臺技術在現代檢驗服務業中的應用,2011-2013
張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業務發展部主任,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工業互聯網標識技術研究、平臺建設和應用推廣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質檢總局重大課題,參與編寫多本技術書籍的編寫,曾獲得部級科研項目一等獎2項、獲得發明專利5項、制定國家標準10多項。
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組織實施《射頻識別技術(RFID)編碼標準研究與制定》、《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等重大課題,《物聯網標識體系》系列國家標準的起草人,擁有信息化建設經驗和管理實踐,參與編寫多本技術書籍的編寫,曾獲得部級科研項目一等獎2項、獲得發明專利5項、制定國家標準10多項。
楊清宇,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寬誠育才獎獲得者,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渤海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陜西省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IEEE會員,中國自動化學會系統仿真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自動化學會TCCT控制理論與應用教育工作組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仿真學會教育與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陜西省自動化學會過程控制與儀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智慧物聯網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學生科技創新指導中心指導專家。曾任電信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黨委組織部副部長。
教學科研總體情況: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智能電網能源優化調度與交易決策、智能電網綜合安全與隱私保護、故障診斷與智能運維、工業智能控制等。近年來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和校企合作等科研項目20余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5項。發表SCI/EI檢索學術論文7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項,獲得軟件著作權2項。主持校教改項目2項,出版教材7部。
教學科研獲獎情況:獲陜西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中國自動化學會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陜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陜西省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西安交通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教學成果特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指導學生獲得“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等多項科技競賽獎勵。
馬鐵華,博士,教授,博導。現任中北大學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副院長,民盟中北大學總支主委。1996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并獲工學博士學位。是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科協高層次人才庫山西省首批入庫專家,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科協組專家,國家和山西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動態測控與智能儀器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研究成果:
先后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以及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國防預研重大項目,國防預研基金,山西省基礎研究重點項目,總裝預研項目和航天部橫向課題等20多項。其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國防、航天、車船和油井等領域。其中獲獎科研成果有: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國家發明專利7項。發表學術論文98篇。已培養指導博士研究生13 名,畢業4 名。培養指導碩士研究生76名,畢業53名。 作為學科帶頭人所帶領的“動態測控與智能儀器”學術團隊是山西省科技創新團隊,先后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其他省部級獎項9項;已批準國家發明專利16項,正受理的國家發明專利21項;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80余篇。
吳宗澤博士,廣東工業大學百人計劃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廣東省“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廣東省離散制造知識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物聯網信息技術省部院產學研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全球智能集裝箱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自動化學會理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編委和Journal of Robotics and Control編委。
1999年、2002年和2005年在西安交通大學分別獲得工學學士、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2006年進入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2016年調入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主要從事物聯網、智能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
2003年獲得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學者”(2003年亞太區僅27名);2005年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優秀研究生標兵;2006年獲得“陜西省優秀共產黨員”。2009年獲得華南理工大學優秀科技特派員。2008年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8完成人),2012年獲得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第5完成人)。2013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7完成人)和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第2完成人)。2014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1完成人)、2017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完成人)、2018年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第5完成人)。
先后主持承擔科研項目40余項,包括國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重大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工信部電子發展基金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2項、國家973子課題1項。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EI索引38篇,SCI索引27篇;申請發明專利59項,授權32項,申請海外專利5件;獲得軟件著作權5項,參與制定2項國家標準。
加強與產業結合:在智能制造方面,作為2家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博創和中榮)的技術負責人,參與研制的2個工業云平臺(中和“塑云”和前海信息“沖鍛云”)入選廣東省工業互聯網資源池;在物聯網方面,負責主持研發的全球物流裝備監控大數據分析及運營平臺(ONECONN)、物流裝備智能傳感網系統、中國移動智能終端池系統、中國電信多方視頻通系統、中集集團罐箱衛士系統等10余個系統上線運行。
余浩教授現擔任深圳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創院副院長(長聘教授),南科大—ARM中國/中興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余浩教授于2017年6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學。余浩教授是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三等獎獲得者。余浩教授長期從事高性能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在相關領域有超過20年的科研積累(>30次 28nm-180nm流片),研究水平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余教授在高性能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芯片,太赫茲通訊芯片,DNA傳感器芯片)領域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是該領域的國際著名專家。
余浩教授累計發表259篇論文(IEEE/ACM核心期刊88篇及會議論文170 篇,引用近3500次),如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 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ircuits, IEEE Tra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等。余浩教授有3D-IC多核設計論文獲得2010年國際計算機協會(ACM-TODAES)最佳論文獎, DNA測序芯片設計論文獲得2018年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協會(IEEE-BioCAS)最佳論文獎,高速太赫茲互連工作獲2009年國際半導體工業聯合會(SRC)創新發明獎,同時余浩教授領導的團隊項目“面向邊緣計算的深度學習芯片的關鍵技術開發”獲得2019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及2018年科技部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其研究成果多次被在線技術雜志報道,并獲得多項政府資助及企業項目(企業包括華為,騰訊,中興,華大基因等)。
余浩教授的學術工作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擔任IEEE電路系統(CAS)方向的杰出宣講人(2017-2018),及國際知名期刊編輯/副編輯(IEEE/ACM/Nature/Elsevier):Nature (Sci Reports),IEEE (Trans BioCAS) ,ACM (Trans Embedded Computing)副主編, Elsevier (Microelectronics Journal)總副主編。擔任國際電路系統會議技術委員會成員:IEEE-CICC/ASSCC/ICCAD/DAC/DATE等。 他在國際大會主題報告3次,受邀報告大于50次(IEEE-IMS,IEEE-ISCAS等)。共編寫了8部英文專著(1本電路設計AMAZON前100名暢銷書),獲得專利授權20項。指導畢業9名博士生(例如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助理教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阿里/華為/騰訊實驗室主任工程師等)。
業于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學院,獲博士學位。從事規劃設計行業23年,在城市交通和市政規劃領域具有扎實 的理論和豐富的經驗。主持或參與的二十余個項目獲國家、省、市獎項,在規劃類期刊和重要學術會議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在2017年和2019年分別出版了《公路口岸規劃設計》和《綜合管廊規劃關鍵問題》兩本學術專著。
鄧軍 監事會主席/總規劃師
監事會主席
公司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
國家注冊咨詢工程師
專業成就
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建設創新實踐,201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特等獎。
東莞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基礎設施規劃,2013年度廣東省優秀工程咨詢一等獎。
東莞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城鄉總體規劃,2013年度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二等獎、2013年度廣東省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
十堰市申報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實施方案, 2015年度湖北省優秀城鄉規劃二等獎。
華僑城總部城區總體規劃修編(2016-2025),2017年度廣東省城鄉規劃二等獎。
張昊,男,博士,廣東省科學院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廣州中浩控制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主要研究方向為自動化控制理論及應用。
李祥山 1965 年出生, 1987 年畢業于沈陽工業學院機械工程系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專業,本科學歷,工程師。1987 年至 1994 年于國營 247 廠金工工藝處任技術員、工程師。1994 年至 1995 年在太原東方物流設備總廠任工程師,1995年至 2000 年在太原東方物流設備有限公司任總經理,2000 年至 2001 年任山西東方智能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2001 年至今擔任山西東杰智能物流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張義,深圳市前景科技創新系統研究院院長、深圳市前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城市大學EMBA、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工業研究院創新創業專家、龍華新區創新創業導師。在深圳市前景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成立十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大量企業創新服務項目案例,為深圳市高科技企業及各級政府部門提供了政策、規劃、發展戰略、商業模式等一系列創新服務和咨詢。在國際貨運領域具有豐富經驗,曾組織完成了國際航運產業鏈系列報告和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現負責中集科技戰略發展規劃及投融資管理。
黎志文
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副總監 高工
全國物流信息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67)專家委員
1994年3月開始從事標準化相關研究工作,在物品編碼、物聯網等業務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科技成果及重大獎項。近年來作為項目主持或負責人完成了廣東省地方標準《物流園區公共信息平臺通用規范》系列標準、深圳經濟特區技術規范《中藥處方與中藥調劑規范》和《中藥飲片與中藥方劑編碼規則》系列標準、國家衛生部行業標準《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功能規范》和《院前醫療急救基本數據集》、國家標準《電子政務標準化指南——第3部分 網絡技術》、國家標準《中藥編碼規則及編碼》、國家標準《中藥在供應鏈管理中的編碼與表示》、ISO國際標準《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Coding system of Chinese medicines》和《Coding Rules for Chinese Medicin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制定工作,同時完成了十多項標準化科研課題與項目研究。
董事CEO 周受欽 博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員;
?中集集團智能技術總工程師,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CEO,深圳星基裝備物聯技術工程實驗室主任,廣東省智能集裝箱工程技術中心主任;
?西安交大PhD、 Queensland U. of T 博士后、Australia ARC 博士后、清華大學EMBA;
?2005年7月回國到中集集團創建智能安全集裝箱項目組技術團隊,專職從事智能安全集裝箱、交通運輸裝備智能化、全球移動互聯網、工業物聯網領域的研發與產業應用工作;
?2009首批深圳(國家級)專業技術領軍人才, 2012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 2015廣東省特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主持制訂國際標準1項,國家標準3項;
?主持國家863重點項目、科技支撐重點項目、累計主持的項目總研究經費超過一億元。
版權所有:東杰智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備案號:晉ICP備12001603號
技術支持:龍采科技(山西)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東杰智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備案號:晉ICP備12001603號
技術支持:龍采科技(山西)有限公司